你有没有注意到,最近一到深夜、清晨,新闻里总能看到“某某突发心梗紧急送医”的消息?有时候,是大街上的路人突然倒下银易配资,有时候,是办公室的同事说胸口一闷就脸色发白。为何心梗于今时变得如此常见?事实上,心梗宛如一颗隐匿于诸多人心底生活中的“定时炸弹”。它不挑时间,也不讲道理,说来就来,让人防不胜防。
那么,心梗的高危人群到底有哪些共同特征?我们该如何抓住那4个救命关键点?
一、心梗高危人群,都有哪些“雷区”?很多人一听到“心梗”,下意识就觉得这是老年人才会遇到的大麻烦。其实现在,心梗这个“坏家伙”,盯上的可不只是老年人,越来越多的中年人,甚至一些年轻人,也成了它的目标。说到底,心梗其实最偏爱以下几类人:
所谓“三高”,即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,此三者仿若血管中的“调皮捣蛋鬼”。高血压让血管压力直线上升,高血脂让血管壁变得黏腻不堪,高血糖则像一颗颗糖弹,慢慢腐蚀血管。如果这三样你都“集齐”了,那心梗发生的概率,可真是要翻着倍地往上涨。
吸烟喝酒、“夜猫子”作息不规律有些人嘴上说养生,手里却总拿着烟、杯里装着酒,还总熬夜。其实这些习惯,等于天天在血管上“刮沙子”。时日一久,血管便易于堵塞,心脏亦不堪重负。
肥胖和缺乏运动体重超标的人,血液就像河道里流的水太浑、太慢,很容易堵住。再加上平时不爱动,心脏负担加重,久而久之,出问题的几率直线上升。
家族有心脏病史,可有些人却认为,自己尚年轻银易配资,无需惧怕。可如果家里有人得过心梗,说明你天生“血管脆”,风险比别人高不少。
长期精神压力大有的人看起来很坚强,实际上每天压力山大。长期的焦虑和紧张,会让心脏像马拉松选手一样,时刻处于“备战”状态,久了终会吃不消。
心梗发作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,绝不会毫无征兆。只是很多人把这些信号当成小毛病,结果错失最佳时机。常见的“警报”有:
胸口仿若被巨石压迫,闷痛之感油然而生。
胳膊、肩膀、脖子、下巴,甚至背部隐隐作痛;
呼吸变得困难,气短、冒冷汗,脸色苍白;
恶心呕吐银易配资,头晕目眩。
千万别以为这只是“累了”“吃坏肚子”。心梗的信号一旦来袭,时间就是生命!
心梗不是“天选之人”才会得,很多人都有风险。那么关键时刻,怎么做才能把握救命的黄金时间?医生建议,牢记这4点:
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不要硬扛,不要等着“自己好转”。越快送医,存活率越高。拨打120,比什么都重要!
让患者原地休息、避免用力活动此时就像给心脏按下“暂停键”,让它不要再“负重前行”。平躺或坐着,别随意走动,更不能勉强自己上厕所或下楼。
保持镇静,宽松衣服,保持空气流通慌乱和紧张只会让心跳更快。帮患者松开领口、打开窗户,保持空气流通。等待救护车到来,别让自己和患者都太紧张。 如果身边备有急救药物(如平时医生开的药),可按医嘱服用比如,家里有专门针对心脏问题准备的应急药物(常见的是医生开给有心脏病史的人),可以让患者按照医嘱服用,比如含服一片。这就像在“堵车”时临时打开一条应急通道,能暂时帮助血流畅通,为后续抢救争取宝贵时间。但如果没有用过或没被医生指导过,千万不要盲目用药,避免适得其反。
心梗不分年龄和身份,它喜欢盯上的,往往是有“三高”、爱抽烟喝酒、作息不规律、肥胖或有家族史的人。如果你发现自己踩了“雷区”,一定要提前防范。日常多运动、规律作息、饮食清淡、定期体检,才是守护心脏的“防护盾”。
记住,心梗来临时,每一秒都是生死时速。抓住那4个救命关键,既是给自己多留一条路,也是给家人多留一份安心。希望你远离心梗困扰,平安健康每一天!
熊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